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5的文章

美國將刪減健保給付以控制預算

原文連結: 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853349?nlid=90023_3681&src=wnl_edit_dail&uac=142496MJ&impID=871283&faf=1 Photo Credit: Gerald@Pixabay 為避免聯邦債務違約,民主共和兩黨聯手推動一件為期兩年的預算案,本案預期能讓聯邦政府在舉債上限之內繼續運作,但預算案中也將刪減健保(Medicare)給醫師的給付。

教學醫院與無形之人

原文連結: Invisible Colleagues  (N Engl J Med 2015; 373:792-793) Photo Credit: Unsplash@Pixabay 在我受訓時,一個月裡總會見F兩次。他身材高挑、有著橄欖色的皮膚、臉上帶著雀斑、留微捲的短髮,總穿著一絲不苟的運動鞋端正地走著。F即將滿三十歲,F長期苦於輕度的氣喘。F的兩個小孩有時會在放學後來找他,孩子們也都患有氣喘與溼疹。F一家是道地的巴爾的摩人,他在渡鴉隊比賽前的週五會戴起渡鴉隊的耳環,並指責我置物櫃中「紫色的成分不足」。(*1)

溫柔生產:英美間對於產婦照護的歧見

證據導向醫學能夠告訴我們很多事,但卻沒辦法替我們決策。這篇文章當中提到的數據就是有趣的例子:對於定義清楚的低風險產婦來說,在家或者是由助產士協助生產的結果不比在醫院差,在生產經驗上或許是更好的,但在家生產的初產婦卻有將近一半無法順利而必須轉往醫院。   可是我們究竟要怎麼看待在家生產者有一半轉診的「證據」來下決定?看做「推動在家生產可以分流產科的病人數量而改善臨床人員對產婦的比例」,所以推動在家生產?或者是「那些在家生產的人有一半最後還是流回來變成產科的工作量,說不定還比自始住在病房更麻煩」,所以索性把所有人都收進病房裡然後卻沒有足夠的照護人力?   生產過程中臨床介入的兩難在其他的臨床領域上也可以看到:固然把所有人丟進加護病房或許能防範許多「未然」,但是為了這樣的安全感而大量消耗醫療資源的結果,卻反過來創造了一個整體因為超載而不安全的體系。

尿管水球考

Photo credit: Crystal Explosion via photopin (license)   那約莫是intern到一半的時候。記得那天我放尿管就要大功告成,隨手拿起換藥車上的空針想把固定用的水球打起來結束這回合的時候,碰巧路過的護理師一個飛身順手抄起空針: 「且住!你這針筒裡面裝的是……生理食鹽水吧!」   我定睛一看,啊呀,落在換藥車桌面上的空罐子果然是生理食鹽水,顯然是在抽的時候沒有專心。 「多謝女俠提醒,不過……那可以幫我抽一管純水嗎?我得扶著尿管,不太方便。」

使用β-lactam類藥物時是否需要先做Penicillin skin test?:從醫學與法律探討

View image | gettyimages.com 這個問題應該困擾很多人很久,尤其是實習醫生們被雜事追著跑之餘還要記十五分鐘後要看結果,這根本是剛好會忘記的時間長度嘛! 所以說,除了各院的內規之外,從醫學上來看到底什麼時候應該要做Penicillin skin test?而從法律的觀點來看,每天Penicillin skin test真的能讓訴訟遠離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