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理飄飄
好的研究者每年大約要發表一到二篇好的論文,好的論文又常是報告新穎有趣的現象。然而這樣的主題並不常有,於是研究就如同淘金,對鑽探的主題的嗅覺和快速掃過潛在地點的能力都不可少。
助理可以推測礦脈,可以四處走走,但究其本質還是那個背十字鎬的人,價值來自於帶回來的金沙,而目前為止我屬於連黃鐵礦都尚未挖到的那一組。
這個圈子裡,老闆那對我可說是毫無來由的信任似乎是稀缺資源。我還不明白這個圈子有多大,但或許是整個國家吧。當事情被分為簡單和困難並且分別定價之後,困難的事情就突然變少了。
____ 只不過是把 ____ 拿去 ____ 而已,不是嗎?
從近期勞基法的紛擾來看,我們的社會似乎是這樣看待大部分的工作的,所以只要隨便找一個人就可以填起這個空位,也因而沒什麼價值,可能甚至不配被當做人?
我想這些事終究還是互相的。大人們越是小看一件事,做事的人多半也就跟著看不起這件事,這件事終究會收斂在勉強能動的恰恰不合格狀態。有些人稱之為異化的,就是這樣的現象嗎?
很幸運能夠棲身在不必為「我把你們當人看」而費盡全力的地方,可即使是這樣的地方也無法自外於下滑的螺旋吧。
學習
說起人生學習密度最低的時段就是醫學系的七年了,做為很能配合傳統制約的標準化好學生,醫學系那能用的東西不考,會考的東西沒用的懲罰系統有效的撲滅了我所有去了解什麼的嘗試。助理這段時間恰好是相反的,老闆撐起一方足夠自由的空間,在這空間裡的懲罰就只有用得上的東西卻不會而已。在自由中的確是略有怠惰,但能對學習和探索感到開心是不可或缺的復健。
這一年來摸索最多的是程式。程式對我有種奇異的魅力,可能是羨慕那種確實知道如何解決問題的姿態吧,但過去的嘗試大多在不知學來做什麼之下默默消失。今年搭配著各式各樣亂七八糟的實驗資料可供整理,終於是勉強的敢說自己會一點 R 了。照順序來說,拼湊出了一些東西:
- 自動加總螢光染色的統計報表
- 定量 PCR 圖表產生器
- 在別人的電腦裡弄了 Linux 虛擬機器
- 雖然理論上能夠自己分析公開的次世代定序資料集了,但速度實在太慢。使用 Linux 的經驗在後來轉用資訊室的伺服器時還是幫了不少忙就是。
- 電生理示波器總結圖表產生器
- PubMed 摘要文字雲
- 雖然一直沒有搞定 Shiny 的設定
- 在 Google Spreadsheet 上客製出原來在 Excel 上的巨集功能 (Apps Scripts)
回顧起來大多數還是著色本性質就是了。
糟糕的論文
除了想做有趣的事情(或至少待在有趣的事的搖滾區)之外,待在這個圈子一部分是因為喜歡那種良莠分明的氣氛。雖然從一開始就明白能力上的優勝劣敗不僅通常只是錯覺,而且在分辨優劣的時間跨度抓得不好的時候後果相當惡劣,我仍然在追尋著這樣的環境。
然後也或多或少的失望了,而今年度最大的打擊來自我心目中的 2017 最糟論文榜首的這篇文章。來自頂級團隊、跟著熱門的技術在做,資料集裡的細胞們卻跟作者聲稱他們觀察的東西不一樣,期刊的編輯和審稿也沒能抓出來。
研究工作的基石幾乎全是信任,那麼、偶然見到不老實的東西,就難免心寒了。
初心
開始帶學生就有了期待:這些東西應該要知道,那些內容最好要學。列著這些清單的同時卻越來越不確定自己原來的樣子是如何,認為本來就該知道的東西又有多少是出自偏見。
從經驗裡提取值得教的和早點知道比較好的事情大概還是沒有錯的,可是這些早知道又有多少只是反映遺憾而沒有實際的價值呢?
於是就被老闆告誡了:別人的成敗不會是我的資產與負債,也別用力的嘗試捏麵人或拉線木偶。
留言
張貼留言